谈中国文人与酒的关系

中国是酒的故乡,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,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,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,是属于物质的,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。它炽热似火,冷酷如冰;它缠绵如梦萦,狠毒似恶魔,它柔软如锦缎,锋利似钢刀;它无所不在,力大无穷。它可敬可泣,该杀该戮;它能叫人超脱旷达,才华横溢,放荡无常;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,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;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,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,叫人丢掉面具,原形毕露,口吐真言。

  中国文人与酒结下不解渊源。在饮酒想起诗,赋诗想起酒。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,结下了不 解之缘。在《诗经》饮酒是乐事。酒,往往想到我们的祖先,用作祭祀之用,与神灵共享。“清酒既载,驿牡既备。以享以祀,以介景福。”《大雅.旱麓》。

  他们喝酒的原因有以下几类:

一、饮酒可以表现少年意气

  王维(《少年行》其一)诗云:“新丰美酒斗十千,咸阳游侠多少年。相逢意气为君饮,系马高楼垂柳边。” 诗人精心选择了高楼纵饮这一典型场景。游侠重意气,重然诺,而这种性格又总是和“使酒”密不可分,所谓“三杯吐然诺,五岳倒为轻”①,把饮酒的场景写活,少年游侠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。当年长安城里那些游侠少年的翩翩风采,实际上就是靠骑骏马、饮美酒打造出来的。新丰美酒,似乎天生就为少年游侠增色而设;少年游侠,没有新丰美酒也显不出他们的豪纵风流。

     李白《金陵酒肆留别》一诗,风吹柳花满店香,吴姬压酒劝客尝。金陵子弟来相送,欲行不行各尽觞。请君试问东流水,别意与之谁短长?杨花飘絮的时节,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,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,满怀别绪,独坐小酌。骀荡的春风,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,轻飞乱舞,扑满店中;当垆的姑娘,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,劝客品尝。这里,柳絮濛濛,酒香郁郁,扑鼻而来,也不知是酒香,还是柳花香。虽然没有强调酒价的昂贵,但少年的风雅意气却依然生动如画,青春气息扑面而来。诗人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,而是一群青年朋友,所以诗中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,悠扬跌宕,唱叹而不哀伤。可谓“语不必深,写情已足”②。全诗可见诗人的情怀多么丰采华茂,风流潇洒。

二、饮酒可以激发灵感

     史书记载,王勃③每次作诗写文章,都不深思熟虑,先磨好墨,再酣饮一番,然后盖上被子、只露出脸面,呼呼大睡一觉。醒来之后,抓过毛笔,一挥而就,一个字都不必改动,当时人称之为“腹稿”。

     可见,王勃的打腹稿,是需要借助酒精刺激的。在其《对酒春园作》中写到“投簪下山阁,携酒对河梁。狭水牵长镜,高花送断香。繁莺歌似曲,疏蝶舞成行。自然催一醉,非但阅年光。” 全诗抒写面对芳草落花醉酒伤春的情景,青山狭水,高花莺蝶,在诗里层见叠出,没有细致的动态描绘,却因洋溢着诗人对春光的无限陶醉和眷恋,而在小园的小天地内拓展出无边无际的春色。另一方面,正是因为那一壶酒,使得其融入其中,有种醉的感觉。一分酒醉,一分陶醉。 更是相得益彰。

     同样的在其《滕王阁序》中“闾阎扑地,钟鸣鼎食之家;舸艦迷津,青雀黄龙之轴。云销雨霁,彩彻区明。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长天一色。渔舟唱晚,响穷彭蠡之滨,雁阵惊寒,声断衡阳之浦”。 饮酒作乐至于能够写出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。青天碧水,天水相接,上下浑然一色:彩霞自上而下,孤鹜自下而上,相映增辉,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。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,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,形成“当句对”的特点。如“落霞”对“孤鹜”,“秋水”对“长天”,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。文不加点,可见酒对王勃创作的作用之大。

三、饮酒可以忘忧消愁

     忧愁是诗人与生俱来的特性,加以人生遭际不顺,他们的忧愁自然比常人更多、更深。

  王翰《凉州词》“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。醉卧沙场君莫笑,古来征战几人回。”字面上是豪言壮语,内心里其实是生死诀别的悲凉。

  李白《将进酒》“钟鼓馔玉不足贵,但愿长醉不复醒。古来圣贤皆寂寞,惟有饮者留其名”,听起来很洒脱,其实他是愁得无法可想时的自我安慰。接下去的“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”,既表现了诗人的出手阔绰,“万古愁”三个字也将他愁肠百结的心情暴露无遗。

  他在另一首诗里坦然承认,“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销愁愁更愁”(《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》),就是说,酒已经不能化解他胸中的愁闷。

  他们喝酒写诗内容大多有这么几类:

  一、为仕途不畅,目标不以达成

     白居易饮酒,是因为他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。④辞官之后,白居易给自己取了个号,叫“醉吟先生”,并且写了一篇自传,“既而醉复醒,醒复吟,吟复饮,饮复醉,醉吟相仍,若循环然。由是得以梦身世,云富贵,幕天席地,瞬息百年,陶陶然,昏昏然,不知老之将至,古所谓得全于酒者,故自号为醉吟先生”。这一番自白,看起来是挺超脱的,而实际上无奈之情溢于言表,他距离庄子的境界不可以道里计。雍陶的“自到成都烧酒熟,不思身更入长安”(《到蜀后记途中经历》),张谓的“眼前一尊又长满,心中万事如等闲”(《湖上对酒行》),李商隐的“悠扬归梦惟灯花,濩落生涯独酒知”(《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》),都不过是名利场上未能如愿之后的自我慰藉。

    曹操,作为汉末杰出的政治家,文学家,军事家,则借以《短歌行》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?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。慨当以慷,幽思难忘。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。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但为君故,沈吟至今。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,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。”来抒发自己的求贤若渴。对于不能尽早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反思,表现出自己的雄心壮志。陈沆说:“鸟则择木,木岂能择鸟?天下三分,士不北走,则南驰耳。分奔蜀吴,栖皇未定,若非吐哺折节,何以来之?山不厌土,故能成其高;海不厌水,故能成其深;王者不厌士,故天下归心。”⑤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,语言质朴,立意深远,气势充沛。读后不觉思接千载,荡气回肠,受到强烈的感染。

  二、为千丝万缕之情

 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女诗人的魁首,而其爱酒之深,亦可与李白、苏轼等同列。在李清照笔下,酒与她的诗词一样,随着她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而变化,显得多姿多彩。⑥

  早期,李清照的词主要是写少女情怀的浪漫,以及与赵明诚的相亲相爱。此时,清照词中的酒,也是一种浪漫、潇洒与祥和的美丽,前面这首《如梦令》“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。兴尽晚回舟,误入藕花深入,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”。便是例证。一个女子,喝得晕乎乎的,连回家的路都找不着了。李清照以词中所写,某日黄昏,一个妙人儿,独自驾着小船,一边游湖一边品酒,那该是一种多么浪温惬意的情景啊。另外还有“雪里已知春信至,寒梅点缀琼枝腻。香脸半开娇旖旎,当庭际,玉人浴出新妆洗。造化可能偏有意,故教明月玲珑地。共赏金樽沉绿蚁,莫辞醉,此花不与群花比。米酒初熟时,上有渣浮如蚁。”。(《渔家傲》)。溶溶月色皑皑雪,疏影横斜,傲然绽放,一片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中,梅花的一缕芳魂更衬得孤傲卓绝。人在梅影下痛饮,有暗香浮动,酒石酸醉人耶?梅醉人耶?此花不与群花比,是爱极之语。而人的才气品格却可与此花斗艳,譬若易安。 “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,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,知否,知否,应是绿肥红瘦。”(《如梦令》)等等。

  李清照的词被人吟唱最多的就是那首《声声慢》了“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,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他晚来风急……”靖康之乱,诗人仓皇南渡,国破继之以家之,爱人赵明诚病逝,清照流离失所,老来无依。在饱经了人生的炎凉风霜后,李清照已不再是当年闺中抒情的少女,此时的酒,已满是凄凉之意。另一首同样有名的是《醉花阴》:“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,莫道不消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。”其人其情其酒其词可知这些词中,女诗人的诗才与酒香一起流光溢彩。

  三、为朋友不能今生共度

  李颀“四月南风大麦黄,枣花未落桐叶长。青山朝别暮还见,嘶马出门思故乡。陈侯立身何坦荡,虬须虎眉仍大颡。腹中贮书一万卷,不肯低头在草莽。东门酤酒饮我曹,心轻万事皆鸿毛。醉卧不知白日暮,有时空望孤云高。长河浪头连天黑,津口停舟渡不得。

  郑国游人未及家,洛阳行子空叹息。闻道故林相识多,罢官昨日今如何?”(《送陈章甫》),四月好风光,南风和暖麦儿黄,枣子的花还未落,桐叶已长满。故乡一座座青山,早晚都相见,马儿出门嘶声叫,催人思故乡。陈章甫光明磊落,胸怀真荡然。想起洛阳东门买酒,宴饮我们,胸怀豁达,万事视如鸿毛一般。醉了就睡,那管睡到日落天黑,偶尔仰望,长空孤云游浮飘然。黄河水涨,风大浪高浪头凶恶,管渡口的小吏,叫人停止开船。你这郑国游子,不能及时回家,我这洛阳客人,徒然为你感叹。听说你在故乡,至交旧友很多,昨日你已罢官,如今待你如何?就全篇而言,诗人以旷达的情怀,知己的情谊,艺术的概括,生动的描写,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,令人同情,深为不满。而诗的笔调轻松,风格豪爽,不为失意作苦语,不因离别写愁思,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。

  李白要走的那天,汪伦送给名马八匹、绸缎十捆,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。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,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,船正要离岸,忽然听到一阵歌声。李白回头一看,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。主人的深情厚谊,古朴的送客形式,使李白十分感动。他立即铺纸研墨,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:“李白乘舟将欲行,忽闻岸上踏歌声。 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。”这首诗比喻奇妙,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,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,更显得情真意切。清代沈德潜评价说:“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,便是凡语。妙境只在一转换间。”明代唐汝询⑦说:“伦,一村人耳,何亲于白?既酿酒以候之,复临行以祖之,情固超俗矣。太白于景切情真处,信手拈出,所以调绝千古。”

  四、为感叹世间多变,以及表达阔达人生态度

  苏轼在《赤壁赋》中这样写“固一世之雄也,而今安在哉?”“寄蜉蝣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”“盈虚者如彼,而卒莫消长也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,而天地曾不能一瞬;自其不变者而观之,则物于我皆无尽也。而又何羡乎?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。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。” 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,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,从变化的角度看,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,人生短暂,自然可悲;但从不变的角度看,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,万物与我为一,都会无穷无尽。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,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。

  同样的,苏轼在《水调歌头》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。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蝉娟”。

  杜甫在《登高》中写道: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”

  在杜甫所有的诗作中,《登高》可以说是艰难苦恨、离乱悲愁的集大成者,诗歌写于诗人晚年寄寓夔州时期,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,抒发身世命运之悲和时局离乱之慨,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,慷慨激越,动人心弦。宇宙是无穷的,而人生是短暂的。古往今来,身世家国,荣辱人生,沉浮世态,得失人心,多少离愁苦恨,多少艰难困厄,全由杜甫一肩挑住。他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、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。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!